找到相关内容1297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忆念戒、舍、天

    的欲界天则须修持定力。要生比六欲天更高、更殊胜的色、无色界天,则须修定,而且临终时要入禅定。  信:对佛.法.僧有清净坚固的信心。  戒:持守戒律。  闻:具足多闻,能于物质或精神领域生厌.离欲.。  舍:即布施。舍即放弃、分散、遍舍之意。  慧:知苦与苦的智慧。  (〈忆念佛陀〉请见“嘉义新雨杂志”第27期〈忆念达摩〉、〈忆念僧伽〉请见“嘉义新雨杂志”第28期。) (《嘉义新雨杂志》第38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5152582.html
  • 略述《入中论》菩萨三因

    不可。以所言无二慧,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。”益西彭措堪布在《入中论日光疏》中对“无二慧”解做:“无二慧者:即远离常断二边,能所二取等一切执著,证达如是甚深空性的智慧即无二慧。如《宝鬘论》云:“本谓...。此亦不妨于菩萨之前有之。有谓此是胜义菩提心,极为不可。以所言无二慧,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。”而益西彭措堪布在《日光疏》中认为无二慧是“远离常断二边,能所二取等一切执著,证达如是甚深空性的智慧”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5555983.html
  • 吹面不寒杨柳风

    在诸菩萨身上,是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一切分别妄想,因此外界之色声香味触等都不能垢缠他们……举凡结习烦恼已者,天花一落到他们的身上,便会散掉于地上。」  杏花雨好像要沾湿志南和尚的衲衣,却又未能沾湿 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5660454.html
  • “中观”互发互

    无生灭法可生可,本来毕竟空寂,即是悟入诸法不生不灭的实相。这种由正观而发的中道即是“观发中”。  所言缘观互者,即是“缘于观,观于缘”。“缘”即是智所对之境,是指邪见。“观”是观智,指正观。前面是正理对正观,故言互发,今谓邪缘对正观,故名互。“”是义,即是说以正确的观智,去观察错误的见解。就是悟道而将邪见以正观灭除,邪见既然已消灭除尽,那正观也没有再保留的意义。因此正观亦,名为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1665166.html
  •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联系

    永伏性障,可以断一念无明而不俱断,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。到了三地满心后,三地菩萨由于四禅八定,四无量心、五神通的修学满足,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盘,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,但他志不在此,他还要往上修。一直到六地满心位,烦恼障现行悉断,才成就四果解脱。六地菩萨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定,成俱解脱大乘无学。  2大乘菩提道涵盖了二乘解脱道。菩萨明心见性证得般若总相智后,不久即会渐渐通达二乘法—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1268142.html
  • 苦与乐

    快乐时,身口意三业往往不循正理,一举一动都是起惑造业,如是便种下了未来的苦果。所以,佛法所讲的真正快乐,如经中所说:“寂灭为乐”或“涅槃第一乐”。涅槃,是一切烦恼,不被系缚。是一种寂静、清凉、自在...  苦与乐   弟子姚国雄   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“四圣谛法”:苦、集、、道。集谛为因,苦谛是果。世尊为何先说苦谛?是先让众生对苦有足够的认识,产生厌离心,希求解脱。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...

    姚国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2476925.html
  • 披搭袈裟功德无限

    、恭敬,或自身携有红黄法衣一片,则愿此众生恒能得胜,不受任何损害、迷乱,且能从战斗中获解脱;若我红黄法衣不具上述五种功德,则我实已欺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,愿我不能广做一切如来事业,所了知之一切法皆忘失,亦不能胜伏外道;我成佛与涅槃后,任何仅仅念诵一句‘南无释迦牟尼佛’,或向佛顶礼之众生,愿此等众生一切业障、于如来刹土中获无上菩提,并于最后亦能显示涅槃。”   看过《六祖慧能》这部佛教影片的人...

    土登相切桑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31594501.html
  • 大乘百法明门论

     第三色法,略有十一种:一眼、二耳、三鼻、四舌、五身、六色、七声、八香、九味、十触、十一法处所摄色。   第四心不相应法,略有二十四种:一得、二命根、三众同分、四异生性、五无想定、六定、七无报想...一虚空无为、二择灭无为、三非择灭无为、四不动无为、五想受灭无为、六真如无为。   言无我者,略有二种:一补特伽罗无我、二法无我。   输入者: OscarChou Mijima <...

    天亲菩萨造

    法相|唯识|般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50694599.html
  • 《成实论》简介

    失传,最近印人夏斯特里才从本论的汉译本还原为梵文。本论之名为成实,据论文发起颂所说,乃欲成立三藏中实义。其所谓“实”,主要是审辨四谛所指诸法。论文说四谛,确定五受阴为苦,诸业及烦恼为集,苦,八...,不主别观,又主多心断结,不局于三十四心。这些都可说是本论立说的特点。   (4)灭谛聚:从第一四一品到第一五四品,有〈立假名〉、〈假名相〉、〈破一〉、〈破异〉以至〈灭法心〉、〈〉等共十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2468098.html
  • 色蕴的生,住,味,患与离弃

    开始;有如油灯或河水之流似的不断相续,直到生命结束。   在死亡时,在死亡心的第十七个心识剎那住时开始,业生色不再生起,业生色,心生色与食生色会存在至死亡然后,之后尸体内只有时节生色的色相续流。...不悦未来之色,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、离欲、。」([蕴相应9.9])   无常者是以之道理来观照,苦者是以怖畏之道理来观照,无我者是以不实之道理来观照上述十一种情况的诸法。   「诸比丘!过去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084681.html